生豆後製處理法

日曬處理法
亦稱乾燥式處理法,是最古老的生豆後製處理法,採收後的咖啡漿果直接鋪成薄薄一層接收陽光曝曬,日曬過程中必須不斷翻漿果,避免發霉、過度發酵或是腐敗。漿果達到適當的含水率時,就會用機器將外果皮及硬殼脫除,在出口之前會以去殼生豆的狀態保存。
日曬處理法本身會為咖啡增加若干風味,衣索比亞及巴西某些區域裡,由於沒有水源可使用,日曬處理法可能就是唯一的選項了。不論是哪個品種或種在那個微氣候區域,日曬處理法通常都會替咖啡水果般的風味。所謂水果般的風味通常指的是藍莓、草莓或熱帶水果。
水洗處理法
水洗處理法的目標是在乾燥程序之前,去除咖啡豆上黏呼呼的果肉層,如此可大大降低在乾燥程序時可能出現的變數,因此咖啡豆可能有較高的經濟價值。不過這種處理法也比其他處理法費更多的成本。
採收後的漿果,會以去果皮機將外果皮及大部分果肉從咖啡豆上分離,帶殼豆隨後引導至一個乾淨的水槽裡,浸泡在水中進行發酵以去除剩餘的果肉層。
去果皮日曬處理法
主要在巴西採用的處理法,採收之後,咖啡果實以果皮機剝除外果皮和大部分的果肉層,直接送至露台或架高式日曬床進行乾燥程序,保留的果肉層越少,越能降低瑕疵豆的風險,但這一小部分的果肉層仍會貢獻給咖啡豆更多的甜味與風味厚實度。
半水洗處理法
印尼常見的處理法,採收後的漿果脫除果皮厚,進行短時間的乾燥程序,與其它處理法不同之處在於,不是直接將咖啡豆曬到含水率11~12%的程度,而是先曬到含水率30~35%時脫去表面硬殼,讓生豆表面直接暴露出來,之後繼續曬乾直到達到不易腐壞、方便儲存的含水率為止,這種二次乾燥的方式賦予咖啡豆如沼澤般的深綠色外觀。
半水洗處理法是在所有處理法中唯一不是在運送出口前才把硬殼脫除的,許多人認為這次造成瑕疵風味的因素之一,但在市場上顯然已經將此視為印尼咖啡豆必會出現的味道。半水洗式處理法有著較低沉的酸度,同時有更厚實的特性,加上這個處理法也製造出來許多不同的風味,如木質味、土壤味、香料味、菸草及皮革味。
尺寸及分級
在許多咖啡豆產國中,以咖啡豆尺寸大小分級的歷史悠久,分級通常是使用不同孔徑尺寸的篩網達到分離不同大小顆粒的目的,傳統上,偶數號(14/16/18目)的篩網是用來篩選阿拉比卡,奇數號(13/15/17目)則用來篩選羅布斯塔。咖啡生豆一經脫殼程序後,馬上會導入有許多不同號數篩網的震動是篩選機進行尺寸分級。小圓豆是最小號數,完整無破損咖啡豆的等級,一顆果實內僅有一粒生豆時,就是小圓豆。正常情況下,一顆果實內應該會有兩顆平豆,小圓豆被認為可能有較高的風味密集度,但並非舉世皆準。在烘焙過程中,較小的顆粒(密度較低)會發展得較快,較大的顆粒(密度較高)則會發展得較慢。
哥倫比亞的咖啡豆分為優選與特選兩個最常見的分級名稱。優選代表尺寸目數為14~16目間的咖啡生豆,特選擇代表16~18目間或更大的尺寸;中美洲區域較大的尺寸稱為特級豆,也是一種尺寸強調品質高低的模式,小圓豆亦稱為蝸牛豆;非洲最大的咖啡豆尺寸稱為AA,AB次之,A級第三。在像肯亞這個咖啡產國裡,尺寸被特別強調與品質高低有直接關係。